
銅犧立人擎盤
李衛
山西歷史悠久,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。春秋時山西屬晉國,故簡稱晉;公元前453年,韓、趙、魏三國分晉,故又稱三晉。春秋戰國時期山西的青銅器鑄造業很發達,技術水平相當高。1956年在山西侯馬牛城古村發現重要鑄銅工場遺址,面積約20萬平方米。遺址中出土有熔銅坩堝、銅錠、鉛錠及大量泥范和鑄銅工具。泥范總數達3萬余塊,其中有紋飾范1萬余塊,可辨器型的有1000余塊,可復原百余套鑄型,包括鼎、豆、壺、簋、匜、敦、鑒、匕、鏟、钁、斧、錛、刀、劍、鏃、鐘、鏡、帶鉤和貨幣等。泥料主要取自本地,經揀選、淘洗、煉制等多道工序方可制范。鑄型結構有兩范成組,或三、四、五范合組,多者達十幾范。鑄造方法有渾鑄法、分鑄法及一型多鑄法。從整個遺址看,當時鑄銅業已有明確的分工。
1954年,山西長治分水嶺發掘了一處戰國墓地,共發現大、中、小型墓葬50余座,出土了大批銅器、陶器和玉器。長治地區,戰國時稱“上黨”,是軍事、政治、經濟、文化比較發達的地區。1965年再次發掘長治分水嶺126號墓,又出土各種文物700余件,其中銅器包括鼎、豆、鬲、鑒、舟、敦、編鐘、編磬等,而又以銅犧立人擎盤最有特色,最為精致。此器通高15厘米,犧長17.5厘米,盤徑14厘米,重1.38公斤。犧體肥壯,豎耳,短尾,蹄足,形象逼真,身飾鱗紋、云紋和垂葉紋。犧背上站一女俑,束發垂肩,兩臂前伸作合抱狀,雙手捧一圓柱,柱頂置一鏤空圓盤,可隨圓柱旋轉。整個器物構思巧妙,紋飾精美、造型生動,工藝精湛,是戰國青銅器的佳作,F收藏在山西省博物館。(據人民日報海外版)
。▉碓矗航袢丈轿骶W)
網絡編輯:夢瑤